上世纪90年代初,我和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小伙伴们通过一次名为“增编补员”的考试进入到了法院,关于法律、法院、法官、办案,还没有什么概念,我就像是一张白纸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“小白”。和很多“职场新人”一样,我的第一个岗位是档案室档案管理员,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的档案整理工作就是一项脏活累活。
走廊尽头的一间老屋,几十年的法律文书档案、文件档案,在库房里堆积如山,安静的呆着,散发着霉味,杂乱无章,残存的几张黑白照片照片成了文物或正在成为文物。
从一些老同志的介绍以及文件档案里才知道,当下的法院大院,很多年前有公检法部门联署办公,可以想象,一个历经风雨、不大的院子里,进进出出的是各式不同制服的几家人员,各司其职,有分有合,俨然一座大杂院的感觉。
案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初期一份份用毛笔字书写的判决书、调解书,工整的毛笔字在发黄的纸张里透着认真的影子,我仿佛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,一群老迈的“刀笔吏”正一笔一划的撰写各式文书,两页纸的判决书,文采飞扬,言简意赅,有份离婚判决,半页纸就把男女双方的婚恋、感情现状、以及矛盾纠纷描述得一目了然。
这一代代老法官们如刀耕火种一般书写人民法院的一段段历史。
再往后,是一种蜡纸印出的年代文书,蜡纸下边垫了一块钢板,书法高手用坚硬锐利的刻笔,也是一笔一划的手工刻写,刻笔力透蜡纸,与钢板摩擦,发出吱吱的声音,这是一项注意力绝对集中的硬活,没有好的眼力,书法功底以及认真的态度很难胜任这份工作。文稿刻好后就是油墨印刷, 一个老式箱子打好的蜡纸,在活动的面板上,四面有固定的夹子夹好,正面均匀倒入油墨,一把滚筒往返发力,发出滋滋的滚动声,油墨微微透过蜡纸刻写字句笔划的刻痕中,渗透到下边垫好的纸张上,掀起面板,下边一张印好了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文书,如果字迹深浅不一,还得调整上方的油墨,最后再校验,等晾干后才能去院办盖章,一份法律文书才能完成。
九十年代,单位有了,凸版印刷铅字打印机 1——5号字,各号的字盘,7000多字的字盘,劳动强度大,铅字污染环境,有碍打字员的身体健康 ,右手按钮就像是发报机按钮,配合左手字盘在滑轨上滑动,左右手配合,准确找到字盘的铅字印,右手发力点下,抓手准确找出那个字,抓手臂一扬,铅字准确击打印在蜡纸上,发出“哒”的声音,然后就是找寻下一个字,再滑动配合找字。大家一定想不到的是,现在院里两位最资深的女庭长,民一庭长赵慧清、立案庭长刘红花,进到法院的第一个岗位就是打字室的打字员,浩如烟海的档案海里,无数的判决书、调解书、裁定书,无数份有大红印章的文件,都是她们一字一句码出来的,刚脆的“哒哒哒”声有她们书写法院历史的默默付出。
二十一世纪初期,长城286微机系列开始,现在看来的“骨灰级”的配置,很大程度解放了劳动力 需要修改即可在电脑上直接操作,印刷机实现了自动化,很大程度摆脱了手工操作的低效。
电脑时代来了。
现今的法院大院,诉讼服务中心大厅里有机器人可以导诉,到如今的高配双屏办公电脑、快捷的高速打印一体机,蓝牙无线连接,电子签章系统及各式高效的办公系统应用,和过去对比是难以想象的存在,过去做好文书去院办盖章的习惯成了历史,案件文书在完成和校对后,书记员在系统上申请电子签章,签章管理员按照程序权限审查确认后,在同意签章上一按确认,盖着清晰大红院章的纸页,在打印机的出纸槽口丝丝的流出,和打印时机器转动发出的轻微呼呼声,交汇成悦耳的美妙和声,真的想写成一首诗。
而这,仅仅是个开始,随着诉讼信息化,智能化的推进,高科技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现代法院的每一个毛孔,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、移动办公办案体系的全面应用、远程庭审缩近了时空、一场智慧法院的革命扑面而来,构建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、推行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、科技和传统深度结合。如今的档案室,无需调卷,即可申请阅读电子档案。档案室完成了历史性的革命,悄然间率先跨入了现代化管理模式。
三十年弹指一挥间,当年和我一起进入法院的伙伴们,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天平荣誉勋章,想着现在竟然和那个年代刚出生的孩子们成了同事,我们竟也是法院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者,见证历史是一种自豪的奇妙的感觉,因为三十年里有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。